在疫情背景下,中國服裝行業新變局下的協同創新!
2021-08-19 13:01:41
目前來看,中國宏觀經濟保持增長趨勢,從5月份的統計局數據和海關數據來看,中國服裝行業全面恢復。
1-5月,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類商品零售額累計4058億元,同比增長43.2%,兩年平均增長3.2%。在以線下為主體的零售端,1-5月,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7.64%,零售量同比增長40.11%,這樣的增長幅度在消費品產業屈指可數。線上銷售給服裝產業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撐,今年,線上銷售已經趨于一個非常穩定的遞增狀態,1-5月,穿類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8.2%,兩年平均增長9.3%。線上銷售基本上不會像去年疫情前后大起大落,這是兩個維度,從消費者層面,我們已經接受它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從服裝品牌層面,作為C端銷售的企業來說,這已經成為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專業市場方面,無論是toC、toB,還是批發市場,今年的恢復性增長非常快,1-3月,重點監測的46家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含市場群)總成交額達到3182.71億元,同比增長88.01%,較2019年同期增長12.90%,尤其是服裝批發市場,一批、二批市場全面的恢復。
在出口方面,無論是傳統市場還是新興市場,無論是向西還是向東,無論是海運還是陸運,今年整體的出口情況都不錯。從5月底的海關數據來看,2021年1-5月份,都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1-5月,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566.12億美元,同比增長48.3%,兩年平均增長7.0%
實際上,在2018、2019年中美博弈以及中日之間的博弈已經開始,我國已經受到美國關稅壁壘在內的影響。疫情之后,沖擊反而沒有像內銷那么大,外銷之前相對平穩,雖然是負增長,今年整體實現正增長。今年的二季度以后,我國所有國外訂單回流出現非常迅猛的態勢。也就是在國外疫情完全沒有恢復的情況下,中資公司的訂單向國內回流,在國外還沒有完全復工復產,原材料配置不充分,甚至國外部分地區物流行業還沒有恢復的情況下,中國率先恢復。訂單的回流是一個新的勢態。今年我們接到東南亞、非洲、中東的訂單,按照中國的單價來走。好多企業的訂單基本上排到今年10月份到11月份。總體來說,出口的恢復比較好。
全球的經濟溫和復蘇利于中國的出口增長,不只是中國,國際上一些經濟研究組織,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等,基本上全線上調對于整個世界貿易和宏觀經濟的預期,都有比較大幅的調高。這代表對未來的預期,至少對中國,對全球貿易的預期是看好的。
國際市場需求回暖。中美博弈、中日博弈是一種新的常態,經濟復蘇在全球緩慢回升,但是每個市場的表現并不完全一樣。美國經濟加速回暖,消費和企業投資大幅增長;歐盟經濟增長前景顯著改善;日本經濟復蘇乏力。受各國疫情防控形勢不同的影響,美國服裝市場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而歐盟和日本市場表現相對低迷,日本1-5月,紡織服裝及附件零售額同比增長5.7%,比2019年同期下降25.4%。
國內消費明顯恢復。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回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5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21.8,環比增長0.25%,同比增長5.18%,連續4個月呈現正增長。
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大幅增長,無論是農村市場還是城鎮市場,整體來看,中國服裝類消費都呈回升勢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78元,同比增長17.6%。其中人均衣著消費支出為437元,同比增長18.43%,增幅高于人均消費總支出增幅0.8個百分點,僅低于于生活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的增幅。實際上,中國服裝也一直是受制于中國C端民眾,消費者對于日常生活消費品,主要的品類是餐飲類,消費占比最大。另外兩個板塊是教育和房地產,這兩個板塊對我們的擠壓比較大。如果沒有房地產和教育兩個板塊的壓力的話,對于服裝消費應該是一個重大利好,但是目前來說我們還遠低于這幾個板塊。
農村市場服裝消費快速恢復。服裝行業關注市場下沉,農村城市化率的提高,對于服裝產業來說是重大利好。目前,農村市場的消費支出也是在逐步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一季度,我國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557元,同比增長15.80%,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284元,同比增長24.02%,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增長速度明顯快于我國城鎮居民和居民整體水平。
中國服裝行業必須要迎接新的挑戰,當前的國際形勢是百年變局深度調整,而且這種博弈是持續的、是動態的。我們需要在這種情況之下,與所有的伙伴,包括物流領域、原材料領域、面料輔料、纖維等等,各個方面的合作伙伴持續加深溝通,進行協同創新。這是一個協同的時代,希望在今年產業發展不確定的情形下,各方面的合作伙伴能夠同進退,不再以甲乙雙方來約束,不再以單一合同的層面來理解兩個產業的合作,應該從戰略端來合作。
首先,世界經濟進入新常態,不確定性是主的基調;第二,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是總體要求;第三,科技創新成為新動能,科技創新能力實支撐點;第四,數字經濟呈現新特征,縱深化發展是必選項;第五,低碳發展成為新范式、碳中和目標是試金石。具體來講:
第一個方面:世界經濟進入新常態,不確定性是主的基調。
主要來說就是,世界經濟進入低速增長的常態,不再像過去一樣呈現兩位數的增長。前景確實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像阿根廷、巴西、南非、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俄羅斯等這些發展中國家、高增長國家,他們的國家債務占到GDP的70%、80%、90%,所以對整個世界經濟來說,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很大的。未來的世界經濟是陷入新的迷霧當中。
同時,全球面對新冠疫情,經濟下滑是必然。從經濟學方面來說,拉動宏觀經濟的一個手段就是投資,所以全球各國無不例外,包括中國在內。到目前為止,全球為應對疫情采取的財政支持規模為14萬億美元,用于做投資,拉動經濟。這樣大體量的投資,無疑會帶來海量資本層面的流動性。資本層面的流動性無疑會帶來另外一個效應,比如,上半年所有原材料,包括,羽絨、鵝絨、化纖、棉,紙箱等等的價格都在上漲。這就是海量的流動性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種情況對宏觀經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地緣政治格局更加復雜,經貿合作面臨不確定性。尤其是美國,利用一切的工具來制衡中國,比如美國的戰略競爭法,針對的只有中國,所以未來的中美關系也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美的不確定性也代表了全球的不確定性。美國持續發布中國軍工相關企業清單,也包括中國的部分服裝企業,中國企業被美國全面制裁。在美國之后,一些國家也在跟進,比如澳大利亞撕毀了“一帶一路”協議,歐洲議會凍結了中歐投資協議、歐盟強化對中國企業投資與并購審查。
供應鏈合作邏輯發生改變,產業布局面臨不確定性。供應鏈出現了不確定性的改變,過去談全球化分工,現在這種全球化已經被打破,供應鏈的合作趨勢、產業布局,具有深度的不確定性。
第二個方面: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是總體要求。
首先,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老齡化也是一個問題。中國服裝企業,民營經濟占比達到95%以上,所以,如果老年經濟消費力足夠強,足夠愛美,足夠欣賞服裝時尚的話,我們要把它交給企業去解決,這是市場端的問題。
在這里,我們想探討的是中國人口結構給服裝產業帶來的沖擊。首先是勞動力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持續下滑。這不僅僅是東部沿海的問題,基本上全國都出現這樣的問題。90后甚至00后是完全不愿意從事工廠工作,即便是環境較好的工廠車間。勞動人口持續下滑,農民工的規模在縮減,也許有一天中國的春運,會成為過去,現在很多地區都在向自己的省會城市回流,未來春運可能會變成小春運,或者不再存在。
第二,區域結構發生變化。在2012年,宏觀經濟分析,中國南北經濟的差距為14%,到2019年,中國南北經濟差距已經拉大到29%。服裝產業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東部五省一市最強,這代表了中國服裝未來從東部為主體向中部轉移的趨勢。長三角、長江中游、珠三角、京津冀、中原,成渝,關中七大城市群的占比也在提高,我們現在的宏觀經濟發展,包括產業發展,有巨大的不平衡。
第三,供需結構發生變化。要素成本逐漸減弱,勞動力成本已經不是中國的優勢;市場趨于逐漸飽和,怎么能實現供給側改革,將產品做得更好,是未來必須要做的;另外流量紅利逐步見頂,現在直播、持續拉動消費和資金回流的頂級網紅等流量紅利見頂了,有時候做一場直播根本沒有盈利的空間,只是對品牌進行外在的宣傳。從這一點看,供需結構發生了變化。
第三方面,科技創新成為新動能,科技創新能力實支撐點。
科技創新給了產業新動能,服裝產業雖然自己不做基礎研究,但是我們的外延,包括前沿科技、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倉儲物流等都是需要非常先進技術。另外,包括理論前沿、量子學、生命科學、生物學、色彩學等在服裝產業都有應用。我們是以服裝產業為中心的,包含了信息、電子、材料、貿易、環境多維度的交叉學科交叉產業。所以,科技創新以及時尚文化藝術,在中國服裝產業的深度滲透,都能夠實現未來對服裝產業的支撐。科技創新,也是這兩年中國服裝行業重點的工作。
順應科技潮流,“交叉融合”是未來的趨勢。“極化發展”,把技術、科技做到極致,是中國工匠精神的體現,也是未來服裝產業的一個大的趨勢。
第四方面,數字經濟呈現新特征,縱深化發展是必選項。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普遍形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走向縱深,呈現了新的特征。數字經濟對于服裝產業來說,在生產端、原料端、加工端、流通端,都在對服裝產業持續深入影響。過去很多服裝企業家不太重視數字化,到今年不管是智能制造還是工業互聯網,都不知道從何入手。所以我們還是倡導企業做好自動化,硬件自動化和軟件數字化,這也是中國服裝行業發展的一個大的趨勢。
目前來說,數字經濟也體現出幾大特征,專業化、公平化、人本化和主權化。可以看到,重要數字貿易占服務貿易的52%,數字服務貿易未來是一個重大的發展趨向。
第五方面,低碳發展成為新范式、碳中和目標是試金石。
低碳發展,按照過去來說可能理解為社會責任,但是事實上,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不把它僅僅理解為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中國產業發展的新范式。到目前為止,2020年1月,全球有127個國家和地區發布了碳中和計劃。2013-2019年,全球前十名綠色專利申請國家中,日本排名第一,中國緊隨日本、美國之后。隨著中央倡導綠水青山,很多行業很多領域都大力研究和推進。服裝行業最重要的就是前端的印染和水洗。
綠色科技創新是實現碳中和的基本途徑,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改變當前的狀況。制造體系的綠色轉型也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環節,中國服裝行業的制造體系,這兩年發生了深刻的巨變,作為民營經濟,我們的反應一定要快。
碳核算和碳標簽在牽引全球規則的改變。做碳減量的標簽或者是公證,中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規則,但是很多企業也都愿意參與。前一段時間發布了中國第一套具有碳標簽、碳減排的這樣一件T恤,這是一個方向,相信未來更多的企業會朝著這樣的方向前進。
碳中和正全面系統的觸發經濟社會的轉型與變革。社會文化的變化與工業進步同步,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個愿景也會深度影響中國服裝行業。
(以上文章內容轉載自 中物聯服裝物流協會公眾號文章)